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

扶助或不扶助的争议


前首相马哈迪1970年代上台之后,推行新经济政策,扶助本来务农的马来族群经商,造成与华人竞争的局面。反观邻国印尼和泰国,他们并没有来这一套,让善于农耕的原住民务农,让善于经营的华人从商。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善用各人长处,各尽其能,才是正确的,这样国家方能获得最大收益。马哈迪不可能不理解这道理,但为什么他反其道而行呢?我认为马哈迪相信社会主义。

西方经济学认为,国家是否富有?决定于是否拥有大量天然资源,如金、银矿、油田等。君不见岳母娘选女婿,一定要挑拥有房产、地产的?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特别强调,买卖是个手段,商品是媒介,可以通过经商从中聚集大量财富。

几十年来,通过政府的资助,除了少数马来族群成功垄断数项大型经济领域,如银行业、汽车工业、石油业、人流业等,占大多数的低下层马来族群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比较成功的个案局限于小型饮食业和早、夜市贩卖。

这就造成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是华人认为马来族群已经达到拥有国家三分之一以上的财富的目标;而马来政客认为他们尚未达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